首頁 > 起名大全

近代風靡東北的“大車店”究竟是一個什麼店?

編輯:楓葉 日期:2024-05-22 09:29:01 分類:起名大全

大車店其實就是一個簡單的低端旅店,主要面向泛販夫走卒服務,而古代的運輸行業大多采用牛馬車輛,所以這個旅店就被叫做大車店,價格便宜但是條件很差。

近現代時期交通運輸不發達,但是為瞭滿足商業的需求,很多人專門從事運輸行業,有成規模的車馬行,也有獨自出行的車老板,大多這個行業的從業者收入水平都比較低,所以在花錢方面會比較吝嗇,是出行在外總要住店打尖兒,所以一些專門為這些人服務的行業就應運而生,大車店就是其中一種。

一般大車店裡提供的住宿都是大通鋪,少部分旅店會給一些手頭闊綽的客人準備單間。因為要為這些拉車的牛馬提供草料,車老板也不想離開自己的貨物太遠,所以大車店都會有一個寬敞的區域,類似於現在的停車場,四周才是居住的房屋,對氣味也會有些難聞,但是這些出賣體力的勞動者並不會在意這一點。

大車店裡也會提供餐飲服務,住店的客人可以在店裡用餐,也可以選擇自帶,不少人都是在傢裡帶幹糧,大車店裡花很少的錢買一碗熱湯,可以享受一頓不算豐盛美味但是很滿足的餐點。

清朝晚期至建國初期,大車店在北方地區廣泛存在,南方以水路運輸為主,會有其他形式的旅店來提供服務,稱呼可能不同,但是形式上差別不大。現代運輸業逐漸發展起來之後,傳統的人力運輸方式逐漸消失,把車墊也就告別瞭歷史舞臺,我現在仍然有為跑長途運輸提供服務的旅店,好一點的就是高速服務區,條件差一些的也不少,這些行走在路上的人生活比較辛苦,都會選擇這種價格低廉的地方居住。

東北大車店

大車店始出何時?具體時間無法考證,但大致范圍應在清末和民國初期。大車店顧名思義是接待運輸大車的店鋪,畜力大車應該是大車店產生的前提。在明代以前,東北的主要運輸靠水路,唐代兩次征討高句麗的軍事行動,兵員和輜重運輸都來自水路。明代為瞭加強對東北的統治,在明初和永樂時期,相繼建立瞭遼東、奴爾幹、建州等地區的驛站,但隻用於郵遞、運輸軍事給養和供奉物品等,主要是騾馬馱運。清末隨著圍禁和長白山區的開發,出現瞭用以運輸的畜力大軲轆車,民國初又出現瞭橡膠輪胎的膠輪大車,民間大車運輸業的興起,促使為其服務的大車店應運而生。

早年的大車店都設在交通要道旁邊,一般都按古代驛站40裡左右設置,這個距離大約是負重馬車半天的路程,以方便大車在途中“打尖”和長途車輛過夜。開始這些店大多都獨立一處,隨著客流的增多,又引來瞭其他的買賣,如小賣店、小酒館、鐵匠爐、木匠鋪、麻繩鋪等,人越聚越多,久而久之就形成瞭村落和集鎮。現在東北以店命名的地方,如郭傢店、瓦房店、普蘭店等,很多都襲用原來某傢大車店的名字。

一般的大車店都是土木結構的,房墻用土幹打壘,房子的梁、椽、簷是木材的,房蓋有的用木板扣,有的用稻草苫,松嫩平原一帶是先鋪上秫桿、蘆葦,然後用堿泥抹上。房子大小三五間不等,但跨度要比一般民房寬,都是通敞大間,南北大炕,一鋪炕能睡20來人。大車店的設施也比較簡陋,一般都在地上放張木桌和幾個長條凳,預備兩個洗臉盆、胰子和毛巾,胰子是店傢用豬胰子、羊胰子摻加火堿揉做的。

先期的大車店都是男女混住的,來瞭女客人就安排在大炕一角,掛個佈簾,發個尿盆。後來發展到男女分住,有專門接待女客人的房間。有條件的大車店還開設瞭單間雅室,包房小灶,收費當然貴瞭許多,但比一般客棧還是要便宜的。

大車店一般都有夥食,基本是玉米面大餅子、大煎餅,夏季做些茄子豆角等蔬菜,冬季主要是蘿卜條子湯、白菜土豆湯,豆腐算是好菜。也負責給自帶幹糧的熱飯,店裡贈送一碟咸菜,一碗開水。大車店隻收宿費、飯費和草料費,價格很便宜,熱飯不收費。

關東的大車店門前都要掛個幌子,作為行業的招牌。幌子的形狀像個籮筐,因此稱為“籮筐幌”。一般小店掛一個,大點的店掛三個。籮筐幌是用木料做的,直徑35公分左右,用四條繩子等距掛在幌鉤上。幌鉤是鐵的,尾部有褲,便於摘掛。籮筐的周圍糊著紅紙,綴以紋飾,上部粘八朵紙花,下部圍三圈紅紙條,紙條長40公分,寬2公分。店幌早晨掛,晚上或雨天摘下來。即使有寫著店名的牌匾,也要懸掛蘿筐幌,因為舊社會識字的人不多,大多數人隻認幌不認字。每逢年節都要更換新幌,期盼有個新的氣象。大車店每逢春節都要貼對聯,一般都喜帖“孟嘗君子店,千裡客來投”。

早期的大車店主要是接待運輸的大車,捎帶接納少數行路人。到後來住的人員就復雜瞭,大體可以分為這樣幾種類型:

一是跑江湖的。多半是“金買賣”、“漢買賣”、“吃綹子”、“桂子”。“金買賣”是那些搖卦算命和擺奇門的;“漢買賣”是賣藥的,擺地攤的,賣膏藥的;“吃綹子”是說書唱戲的;“掛子”是打把式賣藝的。

二是小商販。焗鍋焗碗的,貨郎,肯大葉的(倒賣土特產品),山裡挑(倒賣山貨的小販)。

三是雜耍和乞丐。耍猴的,變戲法的(小魔術),演皮影戲的,過路的花子。

四是尋醫討藥的。指那些外來看病沒住上院或者住不起院的。大車店為這些人準備瞭藥壺,有的還代為煎藥。

五是打官司告狀的。一些被欺壓的鄉下窮苦人,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,想通過打官司告狀討回公道的,也常常到大車店住宿。大車店經常接待著些人,對訴訟程序都很內行,有的還專門找人為他們代寫訴狀。另外,呈遞訴狀時,衙門要求找鋪保,以便隨時傳訊。大車店可以給這些人出保條,但必須交納保條費。

六是黑白兩道。主要是官府的探子、土匪和野妓暗娼。官府的探子為瞭破獲某些案件,也經常化妝住進大車店,想通過店裡三教九流、五花八門的人找點破案的線索。每年一到冬季,土匪就開始“分紅”“貓冬”瞭,有傢的回傢,沒有傢的有的去妓院找老相好的,有的就躲到大車店來過冬。一些野妓暗娼也把晝夜人來人往的大車店當成她們的財路,一天濃妝艷抹的出出入入,有的幹脆住進來,勾搭“貓洞”的胡子和倒賣山貨的老客。

大車店可不是一般人都能開的,掌櫃的除瞭有一定的財力外,還必須和黑白兩道有良好的關系,或背靠官府,或暗中和胡子有密切來往,具備擺平事端的財力和勢力。還要和三教九流有廣泛的接觸,有效協調各方面的關系,保證店鋪的安全和穩定。掌櫃的本人要精於算計,工於心計,善於周旋,有很深的城府,很圓滑的手段,很強的心理承受能力。

東北大車店,這個詞語現在已淡出瞭人們的視線,也沒人談起,更沒人說它瞭。城市裡各大星級賓館、酒店人來人往,熱鬧非凡,那都是有錢人消費的場所。在大街上,還經常能看見“旅飯店”這樣的招牌,當然住店的、吃飯的都是平民百姓,吃的便宜,住的還算舒坦,後院還可以停車,既經濟又實惠,何樂而不為呢?其實這種“旅飯店”就是從過去的“大車店”演變而來的。隻不過現在條件好瞭,趕馬車的也銷聲匿跡瞭,大街上再也看不到“鞭聲叭叭響,馬蹄咯噔噔”的景象瞭。

東北大車店,是東北的民俗現象,就像“當鋪”一樣,過去的年代裡紅紅火火,生意興隆,好不熱鬧。

在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以前,馬拉車,也就是膠輪馬車一直是民間運輸的主要工具,由於馬車運輸有時路途遙遠,便出現瞭以接納長途跑運輸的馬車為中心的旅飯店,即老百姓稱之為的大車店。

東北大車店一般位置上都是臨於縣城、鄉鎮的交通要道,每隔十多裡地就遇上一個大車店,佈局上有點像清代的驛站似的。大車店的主要職能是讓趕車人有中途休息打尖的地方,同時也能讓馬歇一歇,吃點草料。

東北大車店是趕車人和拉車用的馬共同的傢,在這裡趕車人可以好好的休息,馬有夥計為你喂,車有夥計替你看,車上的貨物也丟不瞭,而且住店也不貴,價格很便宜。為此,東北大車店能延續生存好多年,經久不衰。隻是後來出現瞭機動車,它才退出瞭它曾風光的歷史舞臺。

東北大車店一般都是清一色的小平房,都是用土坯和葦草蓋成的,待客的房間都很大,一進屋中間是個寬2米左右的過道,過道長有4~5米,過道的兩邊是東北大炕,即為南北大通鋪火炕。每鋪炕上能睡十幾個人,一個房間最多時能睡幾十人。有的條件好的大車店,房間裡有用大鐵鍋倒扣過來搭成的火爐子,冷時可以填柴燒火取暖。中等規模的大車店像這樣的房間能有好幾個呢!在房間的前面是很大的一個院子,院裡的圍墻很高,當然這些圍墻也都是用土坯和泥草插成的,圍墻上面插瞭許多帶尖角的碎玻璃片,是防賊用的。

後院裡有一個好大的馬廄,馬廄的設施很簡單,裡面有一個很長的木質喂馬槽子,槽子上面是一根很長的圓木,是拴馬用的樁子。馬 廄 裡臭氣熏天,夏天時蒼蠅、蚊子有的是。在後院的空地上是趕車人的馬車停放的地方,而馬廄 旁邊有一個小小的偏廈,是夜晚喂馬夥計住的小屋子,每天夜裡得給馬喂幾次馬料,俗話說的好“馬無夜草不肥”嘛!

有時,趕車運輸的馬車由七八輛車組成的“馬車隊”來住店,這下可樂壞瞭大車店的老板,高興的招待客人,又打折,又獻殷勤的,把趕車的老板樂得像到傢瞭一樣,有“老婆孩子熱炕頭”的感覺。

在東北大車店的周圍,因為大車店 天天納客,日子好過瞭,為此在四周帶動瞭好多產業的發展,但大都是小本經營的小買賣,比如:開紅爐掛馬掌瞭、小吃部瞭、賣輪胎、馬鞭子和車馬用具的農資小店瞭、說書賣藝的小茶館等,還有流竄賣煙卷的、賣瓜子的小生意人比比皆是。每到晚上,大車店四周燈火通明,三教九流粉墨登場。可以說,東北大車店雖不是什麼高雅的場所,但它卻反映出瞭一個時代輝煌發達的情景。

在舊社會的大車店裡,並不都是車老板來住店,也有一些社會混混,小偷、大盜、打把式賣藝的、土匪、胡子等等,啥人都有。有的是中間路途臨時休息一宿,第二天起早又急著趕路的;有的是專門逡巡於這裡偷別人車馬的盜馬賊。在大車店,時常也會發生車、馬被盜,客人丟錢、物的事。總之,在這裡就是一個社會的大染缸,三教九流啥人都有,但大多數是為跑運輸趕馬車的車老板子們。

在東北松花江北岸的肇源小城,原來的名字叫郭爾羅斯後旗,是蒙古人聚居的地方。在上世紀五、六十年代,城內有幾個大車店。那時從江南過江來做買賣的人很多,都是從扶餘、前郭旗等地來的客商,可以說當時是商賈雲集,人來人往,大車店裡過江來的馬車也非常多。

在我的記憶中,在上世紀五十年代,我傢的一個遠方親屬就是趕馬車跑運輸的車老板,那時我的外祖父傢在離縣城六、七十裡地的頭臺鎮開辦有掛馬掌、打農具的小紅爐,這位遠方親屬趕馬車從縣城往回運焦炭、生鐵等打鐵用料,經常往返於縣城和頭臺鎮之間。

記得他曾對我說,他每次去縣城,如果天晚瞭回不去瞭,都是住在縣城小北門附近的大車店裡。從縣城的南門松花江邊的貨場裝滿一車焦炭後,將車趕到小北門附近的大車店,大車店的老板、夥計看他來瞭,十分熱情,因為是“回頭客”,所以夥計很關照他。一進屋,又是打洗臉水,又是遞毛巾的,不一會的功夫,熱氣騰騰的飯菜就端上桌來。喝上二兩高粱燒,小臉紅撲撲的。吃完飯後去大車店旁邊的說書館聽一段評書,有時還會去小劇場看上一場二人轉。當時唱蹦蹦的(現在叫二人轉)多為江南扶餘來的草臺班子,一男一女,在臺上打情罵俏,歌聲不斷,臺下鼓掌的、吹口哨的、起哄的,啥人都有。晚上十點多鐘,回到大車店,美美地睡上一宿。第二天天剛蒙蒙亮,便趕車往回趕。他對我說,別看大車店裡人員混雜,但這裡畢竟給這些趕車運貨的車主提供瞭方便,店主、車主也都是兩頭獲利,其樂融融的事嘛!

上一篇:起名大全男孩姓任

下一篇:公司起名大全參照醫藥

標籤清單